English

北京海淀法院构筑“两名工程”

2000-02-2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希全 我有话说

对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的法官来说,开大庭,上电视已是家常便饭。如今他们又走上了大学课堂,为大学生们讲授民法、刑法、知识产权法等课程。而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法院系统第11届学术讨论会上,海淀法院法官们撰写的论文有11篇获奖。在海淀法院采访,记者强烈地感受到,该院目前正在进行的以培养著名法官和著名庭长为主要目的的“两名工程”建设,目前正扎实、深入地进行,并已取得显著成效。

海淀法院院长朱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实施‘两名工程’是为了培养一支让人民满意的专家型、学者型、知识型的法官队伍。”海淀法院地处中关村科技园区,这里高等学府林立,科研机构纵横,学者济济,名人荟萃。几年来,众多的新类型疑难案件不断摆在法官面前,不少案件的当事人或代理人是博士、硕士、名人,有的甚至是法学教授。这种特殊的区情、特殊的案件、特殊的诉讼群体,对海淀法院的法官们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海淀法院党组在1998年8月提出并启动了“两名工程”。狠抓队伍建设、大力提高法官的整体素质是“两名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该院深入开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读书竞赛,围绕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审判作风、廉政意识等方面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另外继续组织法官们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学历教育。目前院级领导全部取得研究生学历,审判一线的人员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有博士2名,硕士10名。为了尽快提高法官们的业务水平,法院还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法学教授来院讲授公司法、合同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此外,法院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各庭庭长带头开观摩示范庭,组织案例研讨和学术讲座,积极开展调研学术研究。

为把“两名工程”落到实处,海淀法院从一项项具体审判业务抓起。比如,为了提高裁判文书质量,他们请国家法官学院老师来院进行裁判文书改革和文书制作的讲座,研讨存在的问题。法院制定出了《优秀裁判文书制作的评选标准》,从文书的样式、证据质证认证和事实的叙述等方面做了统一严格详细的要求,并由院里定期检查。院里每月都要举行选评优秀文书活动,选出的优秀文书,通过法院计算机网展出,并由大学法学教授进行点评后汇编成书。

去年6月和9月,海淀法院分别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协议规定,海淀法院要利用地处审判实践前沿的优势,每年接待一定的学生到院实习,选派优秀的法官担任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而海淀法院的院长、庭长和优秀法官,则以客座讲师身份给法学院本科生讲授法律课,授课法官必须按照大学教育大纲备课,按校方规定的时间上课,并对同学们学科成绩负责。从去年10月开始,海淀法院已有朱江、王振峰、石金平、宋艳华、张嘉林、辛尚民、世平、王燕等8名院长、庭长、审判员分别向人大法学院的学生讲授了民法、刑法、行政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课程。朱江院长带头走上讲台,他讲授的民法课程论述透彻,思路清晰,案例充分,语言风趣幽默,深受同学们的欢迎。行政庭年轻的女法官王燕在讲授行政法课程时,从亲自经历的行政案件的审理,讲到行政立法精神和容易出现的问题,从证据原则讲到法律适用,同学们听了很解渴。在学校组织的总结座谈会上,学生们这样说:“我们曾听说过外国的法官常到大学讲课,想不到海淀法院的法官到大学讲课也那么精彩。”通过讲课,法官们也受益匪浅:在备课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理论知识;大堂讲课,使演讲能力进一步得到锻炼。知识产权庭庭长辛尚民对记者说:“根据协议,海淀法院的法官们还可以到大学图书馆借阅书籍,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参与科研项目,这对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拓宽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的视野,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海淀法院法官们的丰采,也经常通过电视屏幕展现在社会面前。去年9月,全国首例计算机网上著作权侵权案在海淀法院大法庭开庭审理,北京电视台作现场直播。审判长杨伯勇神态自若,从容驾驭法庭,顺利审结了这起由王蒙等6位作家状告北京在线的首例案。庭审中作出的关于网上传播性质、著作权内容外延适用等论述,引起了有关专家和广大网民的关注,有的媒体称此案为“今后审理此类案例的判例”。此外,一些社会广泛关注的大案,如胡铁平私设金融机构案,陆俊诉羊城晚报侵权案,等等,都顺利审结,通过电视台《庭审纪实》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两名工程”的实施,使一批优秀法官在海淀法院脱颖而出。1997年至今,已有11名法官分别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法官”、“全国法院青年标兵”、“全国法院模范”、“全国优秀女法官”等荣誉称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